Posts Tagged ‘川藏线’

Articles

川藏南线纪行 ・ D8: 八一-工布江达-墨竹工卡-达孜-拉萨

In 我的回忆在旅行 on 2009年12月23日 由 Lanzi 标签: , ,

旅行日期:2009年9月25日-10月2日
照片专辑:http://www.flickr.com/photos/rachelyin/sets/72157622972308048/show/

 
川藏行的最后一天,有些不舍但更多的是即将到达拉萨的兴奋。离开八一,刚出发就遇见很多磕长头的朝佛者和骑行的车友,这条路上的每个人用各自的方式向着心中的圣地——拉萨越来越近。

道路两旁青松翠柏,空气清新。途中转到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圣湖巴松措。

 
巴松措是西藏东南部最大的堰塞湖之一。初初见巴松措,并没有感觉特别惊艳。但站在高处俯瞰,巴松措的水色还是很特别的,波澜不惊,犹如一块温润无暇的碧玉镶嵌在群山之中。

 
吃过中饭继续行驶,经过工布江达县的阿沛新村。这里是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的成长的地方,曾经是阿沛家族的庄园。现在已经重建一新,成了一个藏族民俗文化村。两层高的藏式楼房整齐排列,房前屋后花团锦簇,室内布置宽敞现代又不失民族特色。稍作停留,我们又接着前行。

一个半小时后,又到了沿途的另一个景点,尼洋河上的中流砥柱。所谓“中流砥柱”其实就是伫立在尼洋河中的一块巨石。这一段地处G318交通要道,靠山临河道路本来就不宽,又因为是个景点,所以来来往往大大小小的旅游车都要停下来,常常造成交通拥堵。在岸边拍了几张我们就想快点离开这个喧嚣的地方,但是却被旅行团大巴堵在中间。闲得无聊,刚好看到小许在旁边摊上买坚果,我们就走了过去。尝了几种榛子,味道真好,而且很便宜。小许又成了这个摊上的大客户,足足装了两大袋子沉甸甸的坚果。于是我们的车满载着林芝地区丰盛的新鲜水果和山野特产,要开进拉萨啦。

 
小许一上车,就招呼我们吃他刚买的坚果,还说吃少了他不高兴。那我们就不跟他客气了,一路行一路吃,特别开心。开着开着,路边山坡上的植被颜色越来越漂亮,黄黄绿绿的,在阳光下金灿灿的特别美,好想停下来慢慢走,可是如果这样的话,估计明天都到不了拉萨了。

 
米拉山是从林芝到拉萨必经的山口。刚开始翻山时,一片乌云密布,还下起了小雨,不过高原天气说变就变,过了一会儿云层就散开了。米拉山路途平坦,弯道也少,行驶起来很畅快。

 
下午4:30到达米拉山垭口,海拔5013米,是我们从川到藏经过的最高的一个垭口,山上的草甸已是一片金黄。我们按惯例又开始蹦蹦跳跳地尽情撒欢,一位从拉萨随旅行团来的大叔看到我们这样疯跳非常紧张,怕我们HIGH过头,提醒说“不要跳,不要跳,这里这么高,要出事情的”。我们连连感谢他的好心,但心里却暗自得意。

 
米拉山分隔开了林芝地区与拉萨地区,也是尼洋河与拉萨河的分水岭。下山后,我们一路沿着拉萨河行驶。这里河谷开阔,耕地片片,两岸山体浑圆低矮,植被稀疏,果然与郁郁葱葱的林芝有很大差别。

 
出墨竹工卡继续前行,路边时不时出现一片片金色杨林,灿烂夺目,令我们惊讶万分。刚好这一路段限时限速,我们就停下车,走进了一片林子。

斜阳透过叶片洒进来,如此的明媚又柔和。走在光影斑驳的乡间小路上,人不由自主地陶醉起来。一阵微风拂过,叶片随风起舞,沙沙作响。同行的朋友曾去过稻城,但他也对眼前的这片林子赞不绝口,说稻城的杨林远不及这里这么多这么美。虽然因为我对稻城充满幻想,所以对他说的将信将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里真的美翻了。

我们徜徉在这片金色的杨林中,乐不思返,把小许急得直按喇叭,催促了好几次,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黄昏时分光线分外柔和,宽阔的拉萨河面将蓝天白云青山悉数倒映在水中。临近拉萨,安全检查一卡接一卡,等待过关的车辆排起了长队。我们的目光一直向着前方期待着,终于,过达孜不多远,就望见了高高耸立的布达拉宫,气势巍峨。

 
19:30分,我们终于开过拉萨河大桥,正式进入了拉萨市,此时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说。拉萨市区很繁华,街道宽敞又干净,一派节日气氛。每个路口都有全副武装的战士守卫,气氛看似有些紧张,但却也给人以安全感。华灯初上,布达拉宫在夜色下显得神秘伟岸。

最后小许送我们到所住酒店的八廓街巷口。不舍的道别之后,我们随出来迎接的酒店服务生走进了迷宫般的八廓街……

 
后记:八天,从成都到拉萨,从平原到高原,全程2000多公里,一路奔波,翻高山过大江。走过的路、看到的景、经历的事、遇见的人,值得记取的点点滴滴太多太多,文字所写下的纪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细微的所思所感,都写在了心中。我不知道这段路对别人意味着什么,但是对我来说,这就是一种幸福,可以回味很久很久的幸福。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Articles

川藏南线纪行 ・ D7: 八一-米林-派镇-直白村-八一

In 我的回忆在旅行 on 2009年12月20日 由 Lanzi 标签: , ,

旅行日期:2009年9月25日-10月2日
照片专辑:http://www.flickr.com/photos/rachelyin/sets/72157622972308048/show/

 
终于到10.1了,这可是国庆六十周年的大日子,估计北京早已是一片欢腾。一大清早就打开电视看CCTV的阅兵大游行报道,同步感受祖国心脏跳动的脉搏。镜头中天安门广场晴空万里,庄重喜庆,看得人情绪激昂,差点忘了出发的时间。

今天我们不沿着318国道继续走,而是要去米林县看中国最美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和最美的山峰——南迦巴瓦。又是晴朗的一天,风轻云淡,一路沿着美丽的尼洋河前行。发源自米拉山的尼洋河是雅鲁藏布江五大支流之一,水色如碧玉般,清幽柔润,流淌在草滩绿树丛间,时而被石头飞溅起白色浪花,时而又被浅滩拨弄出条条光纹。从八一到米林的路修得真好,可偏偏要限时限速。好在尼洋河边风光旖旎,随便停下走走就能消磨一些时间。

 
尼洋河在位于林芝县昔嗄村与米林县羌纳乡交界的地方汇入雅鲁藏布江。此处水面平静广阔,沙洲滩涂片片,清澈的尼洋河水与浑浊的雅鲁藏布江水相遇在一起,对比鲜明。雅鲁藏布在我印象中就是初中地理课本和地图上一个遥远神秘但却一直铭记于心的名字,如今能够身临其境,感觉好像做梦一般。站在岸边,看江河交汇,雅江的大河气度尽显。

 
之后沿着岗派公路一直行驶,峰回路转,看到南迦巴瓦那洁白的雪峰在群山后显现出来,真的好激动啊。约一个多小时后,到达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入口处——派镇。从去年7月开始,雅鲁藏布大峡谷已经作为一个景区运营,所以我们的车也只能开到这里。

 
换乘专车就沿公路进入了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入口段。原本开阔的河道被两岸的山峰越挤越窄,江水也由缓至急,岸边茂密的树林掩映着彩色屋顶的村舍和开阔的田野,一派青山绿水的田园风光,美不胜收。

 
站在观景台放眼望去,从海拔2000多米的田园树林到海拔7000多米的极高山冰峰,山地植被随着海拔升高,自下而上垂直分布,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自然画卷。

中国最美的山峰——南迦巴瓦,海拔7782米,在世界最高峰中位列第15位,是7000米级山峰中的最高峰。据说终年深藏云中,难得一见。这一次我们人品爆发,前一天在色季拉山口就望见钻出云端的主峰,而今天,更是得偿所愿,神山容颜一览无遗,心中的感动难以言说。

 
通过Google Earth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整个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地形特征:雅鲁藏布江从米林县的派镇开始,生生切开了喜马拉雅山,围绕南迦巴瓦做了一个巨大的马蹄形拐弯,然后往南进入墨脱县,最后到巴昔卡。雅鲁藏布大峡谷无论长度、宽度、深度、水量等都堪称世界第一。同时这条大峡谷直接构成一条水汽通道,使印度洋季风得以输送到藏东南,孕育着林芝地区的山川万物,造就了一片茂盛的绿色丛林。

我们这次只是进入了大峡谷的入口段,更为雄奇壮丽的景观都隐藏在大峡谷的深处,值得一探。我们计划研究几条徒步路线,以后找机会来实现这个愿望。

 
车子带我们到达了岗派公路的终点,海拔仅2600米的直白村,此处距离南迦巴瓦的直线距离仅5公里。之前无数次地想象当我站在直白村仰望相对高差5000米以上的南迦巴瓦,心灵会有怎样的震撼。终于,我来到了他的面前。没有浮云遮掩,他就在眼前,真真切切。对我来说,南迦巴瓦就是天堂,尽管此刻感觉距离是这么的近,似乎多走近几步就能触摸到,但却永远都遥不可及。

直白村与雪山峡谷,相依相偎,如童话般美丽,如世外桃源般安详。在原计划中,我憧憬着在直白村看南迦巴瓦的夕阳余晖和璀璨星空。但大家已经决定当晚回八一,我甚至很冲动地想过留下,不过最终还是和大家一样按时离开了。我希望我还能再回来,在不久的将来。

 
离开直白村时,翻腾的云雾又悄悄笼罩上了南迦巴瓦。归途中,眼睛一直追踪着南迦巴瓦在后视镜中镜像,越来越远,直至消失在视线之中。

 
回来路上经过嘎玛水果一条街。刚走进一家店,老板就特别热情地切开一只西瓜分给我们品尝,还敲开好多刚摘下的鲜核桃送到我们手上,接着又分给我们一些红提,每一样都太好吃了。小许说这里的水果又好又便宜,要买多些回拉萨送送人。跟着老板从纸箱里拿出超级超级大的一串红提,把我们都看傻了,小许当即拿下,再加上一大箱的核桃和一大箱西瓜,乐呵呵地搬进车里。以前我只知道新疆的水果好,没想到西藏林芝的米林农场也出产这么优质的水果,真是个风水宝地啊。

回到八一镇,在酒店对面的火锅店吃晚饭时,看了国庆大阅兵的重播,那场面真是振奋人心,每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被彻底激发出来。想起下午在直白村,有一群游客展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南迦巴瓦下合影,用这个特别的方式来祝福祖国,也很有意义。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Articles

川藏南线纪行 ・ D6: 波密-岗乡-通麦-排龙-鲁朗-八一

In 我的回忆在旅行 on 2009年12月18日 由 Lanzi 标签: , ,

旅行日期:2009年9月25日-10月2日
照片专辑:http://www.flickr.com/photos/rachelyin/sets/72157622972308048/show/

 
地处藏东南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的林芝地区平均海拔仅3100米,是西藏海拔最低的地区,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雨水充沛,气候湿润,到处是茂密的原始森林,一派郁郁葱葱,景色宜人。

一早从波密出发,很多骑行的车友也都陆续上路。川藏线是一条很特别很经典的骑行路线,从四川到西藏一路上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这样的车友,或独自一人或结伴而行,怀着梦想和激情,不管路途有多艰辛,奋力前进。进入林芝地区,骑行的车友越发多起来,可能大家都希望在十一期间到达拉萨吧。每当看到这些车友,就会想起我们认识的一个率真的重庆女孩,前几年她也曾完成川藏线的骑行,这是一段多么值得骄傲和回味的经历啊。

 
沿着帕隆藏布江行驶,约半个小时后,到了岗乡自然保护区的入口。通过一座架在帕隆藏布上的吊桥,沿土路走进去,只见云杉林立,直插蓝天,树干下部的枯枝脱落,上部枝繁叶茂,犹如一把打开的巨伞。走着走着,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不由得想起了新疆库尔德宁的雪岭云杉林,虽然云杉的种类不同,但同样是茂密的林海和原始的风貌。在这个天然的大氧吧中,大口呼吸着富含负离子的清新空气,流连忘返。

 
通往云杉密林的小路边,坐落着一栋栋彩色的村舍。栅栏后、角落里,害羞的小孩子默默注视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纯净无暇的眼神让人分外怜爱。恬静的村庄里,马儿、牛儿和满地乱跑的藏香猪,和谐共处,为这片美丽的森林平添几许温情。

 
出岗乡不远,就到了古乡湖,这也是帕隆藏布江的一段。

 
从古乡至通麦一路穿行在绿色的海洋中,空气清新,路途平坦,一个小时后,到达通麦大桥。

 
通麦大桥边,大大小小的车辆都在排队等待通行,醒目的警示牌上写着“14公里临江悬崖险道安全行车规定”。小许告诉我们他朋友亲身经历的发生在对面这条天险路段的惨祸,让人不由得紧张起来。通麦大桥是一座钢丝拉桥,桥面很窄。每次过桥要等一辆车走到头,再放下一辆车过,而且只能单边行驶,速度必须很慢。

过桥后就正式进入了通麦天险。这是一条不足3米宽的稀松土路,弯多路窄,时不时有塌方下陷,右边随时有飞石落下,左边悬崖下是汹涌的帕龙藏布江。会车让行时,靠外侧车辆的轮子紧贴着悬崖边驶过,看得我们心惊胆颤。

 
大约30分钟后,顺利通过14公里的通麦天险,终于松了一口气。路况又好了起来,一片绿意盎然,养眼养心。

 
因排龙至鲁朗限速行驶2个小时,所以中途我们在一个小溪边停下休息。我们一路上对那些骑行的车友既佩服又好奇,刚好有一个男孩骑了过来,于是把他拦下和他聊了起来。这个男孩来自广东,已经骑了50多天,满身尘土,皮肤被晒得黝黑粗糙,相比其他的车友,他甚至没有专业的骑行装备,但同样凭着无比的热情、毅力和勇气,向着目标拉萨前进,真的让我们非常感动和钦佩。

Wil和小许都骑上他的车在公路上找点感觉,不过看起来怪怪的。Wil还问我像不像那么回事,我说,往你脸上抹点黑泥,身上撒几层土,估计能像点。

 
快到鲁朗镇的时候,经过一片牧场,一圈一圈的木栅栏,组成漂亮的弧线。

 
鲁朗出名的不仅有林海,还有美味的石锅鸡。到鲁朗镇已经下午3点多了,此时肚子饿的咕咕叫,就盼着能快点吃上一锅鲜美的石锅鸡。不大的镇上,饭店一家挨着一家,全都打着石锅鸡的招牌(小提示:游客自己进店和由司机带进去的价格是不一样的)。

石锅鸡是用当地的土鸡辅以手掌参等很多种药材用慢火炖煮,既鲜美又富含营养。所用的石锅由一整块产自墨脱的石头手工凿成,含有特殊的矿物元素,而且是靠人力从不通公路的墨脱一个个背出来的,很是珍贵。饿了一天,喝下一口热腾腾的鸡汤,感觉浑身舒畅,鸡肉鲜嫩,药材清香,特别有滋有味。

鲁朗林海的山谷中,溪流蜿蜒流过高山草甸,两侧青山上生长着茂密的云杉、松树,还有栋栋村舍星罗棋布,恬静优美。

 
离开鲁朗半个小时后,到达海拔4728米色季拉山垭口。此处可以眺望中国最美的山峰——南迦巴瓦,只见大片白云高悬在山峦之上,起伏的群山在巍峨的南迦巴瓦前彷佛变成一片波浪,海拔7782米的主峰钻出厚厚的云层,那三角形的尖锐峰顶看上去是如此的高贵圣洁。也不知道是因为看到南迦巴瓦太过激动,还是刚吃了石锅鸡体力充沛,我们一个个在山巅上狂蹦乱跳,兴奋不已,再次上演“高原格斗”。(狂喜中,Wil同学不小心踩碎了我新买的墨镜,真是可恶。)

我们霸占了观景台半个多小时,直到天色渐暗,云层完全遮住南迦巴瓦,才不舍得离开。期待着明天去直白村能看到完整的南迦巴瓦。

 
翻过色季拉山,1个多小时后到达林芝地区首府八一镇,海拔2900米,位于尼洋河畔。这里已经是一个干净整洁、街道宽阔、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小城了。吃过晚饭,去美丽的尼洋河边散散步,感觉好惬意。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Articles

川藏南线纪行 ・ D5: 八宿-然乌-波密

In 我的回忆在旅行 on 2009年12月16日 由 Lanzi 标签: , ,

旅行日期:2009年9月25日-10月2日
照片专辑:http://www.flickr.com/photos/rachelyin/sets/72157622972308048/show/

 
今天的行程是八宿到波密,其间会经过318国道边著名的然乌湖和周边那美丽的来古冰川和米堆冰川。对于这几个地方了解基本都源于『中国国家地理』,那些文章和照片之前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心驰神往已久,光想想都觉得美好得不行。

早上8:20从八宿出发,开了没多久路况就变得非常好,平整的柏油路,直通安久拉山(垭口海拔4475米)。Wil同学望见前方那缓缓的山坡上白雪皑皑,开始情不自禁地憧憬起高山滑雪。

 
9:50顺利到达318国道与然察公路交界处的然乌镇。然乌湖就在路边,但此段却并非最美,根据攻略的指引,我们驶进然乌通往察隅的公路,这是一条非常狭窄崎岖的土路,沿着然乌湖往南延伸。

开了几公里,到了一个开阔的湖面,湖畔洁白的羊群和黑色的牦牛在草丛间觅食。我们迫不及待地跳下车来。然乌湖水的确不太清澈,此时已是上午10点,原以为看倒影无望,但背后的山体刚好遮挡了一部分直射光线,所以下到湖边还是能看到一片美丽的倒影。不过很快,随着太阳的不断升高,浑浊的湖面好像慢慢打开的幕帘将倒映在水中的蓝天雪山一点点遮掩起来。

 
继续沿着这条土路往南行驶,山体变得陡峭,水面却越发透亮,湖边是大片金色的田野和宁静的村庄,景色令人痴迷。

 
下了车,我沿着湖边走啊走,远远遥望,来古冰川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我站在这里,而心却好像游离了身体。

早就知道去往来古村的路非常不好走,我也已经做好不能到达的准备,但还是让小许继续往前开,能开到哪里算哪里。在一个小道上,被一辆土方车挡住了去路,当然想要再往前也不是不行,但考虑到之后的行程,大家商量后还是决定折返。回来后查了地图,我们最后到达的那个村子应该是康萨。

按照原定的行程设计,在然乌会安排一晚住宿,但是因为实际行程有变化,所以只能顺应调整。不过颇为遗憾的是因此错过了来古村。

 
一路返回,看着这山这水在后视镜中倒退,心里纠结着没有到达来古冰川的遗憾和无奈。

离开然察公路,回到然乌镇。吃完中饭,沿318国道继续行驶,高山湖水一路相伴,好像行驶在国家公园中。湖对岸那高大的山体已经披上了漂亮的红黄彩林,山脚下这片湖水就是与然乌湖河道连结在一起的安目措。再往前行,就进入了湍急的帕隆藏布段,这条河流正是源自于然乌湖和安目措。从然乌镇到米堆村车程约半个小时,从柏油路又变成砂石路。2点到达冰川脚下的米堆村。

 
这个地球上的确有很多可以称得上“桃花源”的地方,比如冰川脚下的玉普乡米堆村。相信去过的人都会有同感。湛蓝的天空中白云朵朵漂浮,高耸的雪峰下冰川晶莹闪亮,金黄的树林、茂盛的老树掩映着古朴的木屋,由远及近,一切元素都是那么赏心悦目,自然又和谐,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穿过一片层林尽染的的林子,翻过“终碛垅”,是冰川末端的冰碛湖。我们继续往冰舌上走,上面覆盖着大大小小松动的岩石,坡度高低起伏。此处海拔4000多米,每一步前行都很吃力,时不时地还会被脚下的冰面滑倒,看似近在眼前的雪峰和冰瀑布却始终遥不可及。休息片刻,坐下来,聆听耳畔簌簌的风声和脚下汩汩的冰河涌动,冰层间挤压撞击的声响清晰可辨。还有那无所不在的冰裂缝,深不见底,让人有些心慌。

经过大约1个小时上气不接下气地“爬行”(因为很多时候需要手脚并用),终于上到一个临近冰瀑布的制高点,被眼前的壮观景象所震撼:冰瀑布从4850米处的粒雪盆处跌下,直落到4100米处,高差达750米,在阳光下泛着神秘又纯净的幽蓝色。四下无人,我独自站在冰舌上,直面雪山和冰瀑布,感觉这一刻时间都好似凝固了……

插播花絮:『高原格斗之米堆冰川版』感谢 Cenwei & Wil 友情出演

 
当晚到了林芝地区的波密,海拔仅2700米。也不知道怎么了,吃晚饭的时候又没了胃口,有点胸闷,透不过气,人还感觉热乎乎的,据小许分析我这是类似低原反应的症状。太夸张了,海拔比前几日才低了1000多米,我怎么就“醉氧”了呢,不至于这么敏感吧,自己都觉得满好笑的。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Articles

川藏南线纪行 ・ D4: 芒康-左贡-邦达-八宿

In 我的回忆在旅行 on 2009年12月11日 由 Lanzi 标签: , ,

旅行日期:2009年9月25日-10月2日
照片专辑:http://www.flickr.com/photos/rachelyin/sets/72157622972308048/show/

 
清晨8点多,斜阳照进芒康小城,简陋的街巷上,一大群牛伴着我们的车一起出发了。今天的重头戏就是穿越著名的“三江”流域峡谷区。先翻越地势相对平缓的拉乌山(海拔4338米)。辛勤的解放军车队已早早出发,匀速前行在公路上,扬起漫天尘土。我们紧闭车窗,一路赶超,半个小时后到达山谷里的多美村。可又遇上一组长长的军车队,司机小许开始有些急躁了,小声嘀咕着。不过我倒是不心急,刚好可以慢慢欣赏欣赏这个如名字般美丽的村庄。谷底的多美村海拔只有2600米,夹在觉巴山和拉乌山之间,高差达1300-1800多米,绿油油的田地,红彤彤的藏房,金灿灿的稻草,可爱的孩子们带着质朴纯真的笑容向过往的每辆车子敬礼,要不是地处交通要道车来车往,真好似一片世外桃源。

 
跟着就到澜沧江畔,此处江水湍急,河流深切,壁立千仞,陡直险峻。我们将要通过的澜沧江大桥就建在这陡峭的岩壁之上,地形十分险要。悬崖上建起了温泉度假村,一栋栋小尖顶房子紧挨着峭壁,且不说这房子造的是不是够协调够美观,但看起来,还真有点类似盆景假山上小装饰。

 
10点,过了澜沧江大桥,就开始翻越觉巴山了。川藏线上高山无数,论海拔,垭口标高才不过3940米的觉巴山真的太不起眼,之前搜集的一些川藏线攻略里都有重点介绍几处著名的天险,却没有提及觉巴山,以至于我们完全没有在意。

翻越觉巴山垭口的路,全都是又窄又陡的砂石路面,在山体上硬生生地开凿出来,呈之字形连续急弯。但凡走过的人应该都很难忘记这段路的难行。山体看上去虽然有些贫瘠,但山坳间、山坡上却散落着小小的村寨和农田,让人感觉到荒凉险峻的大山中所蕴含着的生机。经过50分钟艰难的爬行,到达垭口,极目远眺,两山相对,公路、河流如条条银色的丝带在山谷间缠绕,时隐时现,美不胜收。先后到达垭口的车也都停下休整拍照,跟那些车友聊着聊着,军车大队又追了上来,为了避免跟在后面吃灰,我们立即上车继续赶路。

 
下了觉巴山,山脚下,清澈的怒江支流玉曲在藏寨、牧场,林木间蜿蜒而过,美丽的田园风光使心情放松了很多。

 
从早上一上车就开始念叨着今天要翻越川藏线上第一座海拔超5000米的东达山。前面走过的拉乌山和觉巴山就当是预热,此刻,我们要向着真正的东达山进发了。可是已过中午12点,我们还没吃中饭,不过为了赶路,小许决定先过东达山,到左贡后再吃饭。

据前车线报,东达山前天还下了大雪,不过今天看来,我们运气不错,雪都已经消融了。不过路还是一样的烂。很多地方甚至无“路”可走,只能被迫走那根本就称不上路的“便道”,我们的车在坑坑洼洼的山谷间蹒跚而行,其间遇到断路施工,一溜车只能停下等待。可小许是个急性子,他哪儿愿意这么干等着,下车前后左右观察地形后,就准备启动四驱直冲上陡坡去……还好等待时间不长,要不然真不知道要发生什么惊险的故事了。在这种路况下,车子的性能就体现无疑了。我们后面跟着一辆华丽丽的湘A牌照的Audi Q7,小心翼翼地行驶在烂路上,估计底盘早已被刮得伤痕累累,我都替车主心疼不已。而前面那辆7座的小面,陷在一个大沟里,怎么也过不去,于是车里几个乘客只能全都下车奋力助推,这才勉勉强强的通过。

之前七拐八拐的觉巴山确实挺难走,但至少还有路基可寻,而走东达山纯粹就是压着车辙过大坑了,颠簸程度可想而知。到达海拔5008米的垭口用时约1小时,再下山到左贡,已是下午2点半了,总共用时2个小时,应该还算是顺利的。

 
在左贡吃完饭,3点15分继续出发。沿玉曲河溯流而上到邦达。这一段柏油路基本上都很平坦,玉曲河畔的美丽的邦达草原风光也让我暂时忘却了之前那一段段艰苦的路途。

 
一直上到业拉山海拔4658米的垭口,都是一片坦途,此时已过5点。路的前方是一片连绵起伏的白色雪山,美得让人想哭。更让人感动到流泪的是公路上几个磕长头的藏族男孩,历经几个月上千公里的一步一磕,额头上早已结起厚厚的暗红色血茧,但是他们的内心有强大的信仰支撑着,无谓高山阻隔,艰辛跋涉,矢志不渝,只为到达拉萨朝佛。祝福他们!

 
过了垭口,平坦的柏油路又突然变成了砂石路。跟着就要翻越横断山脉最大的天险——传说中的业拉山“72道拐”(也叫99道回头弯)了。从垭口下到怒江河谷海拔落差达2200米,当然比觉巴山更为险象环生。望见公路在沟壑万千的山体上刻划出数不清的180度折转,我们连连惊叫。好吧,吸口气(尽管吸进的全都是灰尘),让我们集中精神去“享受”这段路途吧。车子一路摇摇晃晃的,沿着曲折的公路连续不断地大拐弯下降。荒芜的山谷间,居然还有村寨和梯田。盘旋了将近1个小时后,终于安全到达怒江谷底。

此时已经快6点半了,穿行在纵深狭窄的怒江沟里,大部分的天空被两侧的高山所遮挡,显得更为黑暗,营造出一种戏剧化的效果。快要临近由士兵严密把守的军事要塞——怒江大桥时,远远地、慌慌张张地拍完一张照片,赶紧收起相机。经过认真的安全检查,小许非常小心翼翼且非常缓慢地将车开过大桥。刚想说可以松口气了,却没想到怒江沟里一片尘土弥漫,前路都很难看清。可能因为这条沟太过狭窄,空气不流通,车辆通过扬起的尘土就很难消散开,所以我们也只能慢慢开了。就这样,开出怒江沟到达八宿已经快天黑了。

 
川藏线的第四天,芒康地区的“两壁夹三江”风光是无限好,路况是有够差,灰尘更是超级大,无孔不入。一天下来,我们个个灰头土脸的不说,还被包上、衣服上积的一层厚厚的尘土给呛到。但不得不说,别看小许年纪轻轻,车技还是很不错的,一路上不管是多少度的大拐弯小拐弯,都很平稳,有惊无险。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Articles

川藏南线纪行 ・ D3: 理塘-巴塘-芒康

In 我的回忆在旅行 on 2009年12月10日 由 Lanzi 标签: , ,

旅行日期:2009年9月25日-10月2日
照片专辑:http://www.flickr.com/photos/rachelyin/sets/72157622972308048/show/

 
终于,痛苦难熬的一晚在昏昏沉沉中捱过去了。不知从何时起,种种不适的高原反应已经不再明显,这真是让人欣慰。8点10分告别理塘继续上路,公路沿毛垭大草原北缘伸展,理塘河缓缓流淌其间,岸边尽是宽阔的沼泽湿地和丰美草场。阴郁的天气也终于结束,久违的阳光洒下来。一路追赶超越浩浩荡荡的解放军车队,一路尽是看不够的高寒草原美景。

 
蔚蓝晴空下,雪山连绵、牧场宽广、草木金黄、牛羊成群、村落祥和。相比前一日翻越的数座盘旋起伏的高山,上海子山的这一段路途真是难得的平坦开阔。一个半小时后,轻轻松松到达海拔4685米的海子山垭口。

 
过海子山垭口,峰回路转,蔚蓝澄澈的姐妹海赫然出现眼前。这两潭海子在峻峭的雪山下、苍茫的荒原中,静静依偎,显得尤为温柔动人。

 
从苍茫的海子山下来,很快驶入了郁郁葱葱的巴楚河峡谷,从山体植被的变化便可知海拔落差有多大了。我们的车随奔腾的巴楚河一路前行,直奔巴塘。这一路段真是平整得没话说,差点让人忘记了这是在川藏线上。

 
在干净整洁的巴塘县城吃过中饭后,沿巴楚河继续前行。峡谷中,清澈的巴楚河汇入了浑黄的金沙江,一绿一黄分界鲜明。

 
沿金沙江约20分钟,就到了竹巴笼的金沙江大桥,这座有着特别意义的川藏交界之桥。经过安全检查,在士兵的注视下,缓缓驶上大桥,看着桥中央的“西藏界”标越来越近,怎么可能不感到激动呢?(补充:川藏线上的大桥都是不允许拍照的,一定要注意。)

 
可是正激动着的情绪马上又被一盆冷水浇灭。刚过大桥,就见栏杆挡道,因为海通沟全线修路交通管制,被告知要到晚上7点才放行,也曾试图跟那些工作人员“沟通沟通”,但未果,无奈只能原地等待。经过四个小时的苦等,到下午5点,总算放行了。

进藏后的这第一段路也是川藏线上有名的烂路,飞石塌方不断。在一个拐弯之后,混浊的金沙江在视线内消失,山体呈现出红色的岩体和土壤,在黄昏时分金色阳光照耀下,更显温厚。又一路的尘土飞扬,颠簸震荡,越过进入西藏区域的第一个垭口——芒康山的垭口,终于在晚上7点到达了进藏后的第一个县城——芒康,海拔3780米,川藏南线和滇藏线在此会和。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Articles

川藏南线纪行 ・ D1+D2: 成都-雅安-泸定-康定-新都桥-雅江-理塘

In 我的回忆在旅行 on 2009年11月27日 由 Lanzi 标签: , ,

旅行日期:2009年9月25日-10月2日
照片专辑:http://www.flickr.com/photos/rachelyin/sets/72157622972308048/show/

 
318国道,横穿中国东西,大致沿着北纬30度线延伸,长达5000多公里,道路两边自然景观丰富,民族风情浓郁,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大道”。其中,因山势险峻、路况复杂、景色壮美而著称的318国道川藏公路段多年来更是令我心驰神往。这条线路常年列在我们的旅行计划中,但却一直没有成行。今年终于下定决心出发走川藏南线,从成都至拉萨全程2000多公里,其间将要穿越10多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横跨数十条江河。

一辆好车、一个好司机是此次旅途顺利的最重要的保证。我们包的车是丰田4500越野车,车况不错,在很多烂路上都体现出了优势之所在。司机小许,甘肃人,在西藏开车多年,年纪虽轻,车技不错,为人直率,还有些小聪明加一点小孩脾气。其实之前联系好的是朋友走川藏线时曾用过的一个司机,但是临出发前突然告诉我们说他出了车祸,才换了小许来。小许很实诚,一见面就告诉我车祸是小事,主要是那人不愿意空驶从拉萨来成都,刚好知道小许带客人去成都,就把我们“转包”给了小许,这样就能接上我们回拉萨了。小许接着又说,这次带来的几个广东客人从拉萨到成都只用了三天,没日没夜地开。这可够疯狂的。我赶紧表态:安全第一,我们不着急,您悠着点开哈。

D1: 成都→雅安→泸定
D2: 泸定→康定→新都桥→雅江→理塘

终于上路了。但是这头开得并不顺利。原定中午从成都出发,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下午5点才凑齐人驶上成雅高速,只能走到哪儿算哪儿了。到达泸定已是晚上10点,小许暗示他没问题可以继续开,但为了保证休息,我们本着一贯坚持的不赶夜路的原则,决定就在泸定投宿。一路上,小雨淅淅沥沥的,心情有些郁闷,盼望着之后的几天天气快好起来,旅途也顺利些。

第二天早上9点开出泸定,依旧阴雨绵绵。45分钟后就到了康定县城。可是康定至新都桥的道路因施工白天禁止通行,为了不耽误时间,司机小许花了100块找了一个带路车绕行,不过那车领到一段土路后,画了个地图,简单说了几句就走了,害得我们差点失去方向。

康定到新都桥要翻越海拔4298米的折多山,山上大雪纷飞,前后几十公里一辆车也没有,也找不到人问路,不知道到底还要开多久,感觉有些不安。行驶了约1个半小时,在漫天的飞雪中,终于看到了山谷间康定机场的跑道,心里一下子踏实了很多。进机场问好路出来,在三岔路口,路标清晰地指明了通往新都桥的方向,这时才放下心来。

很快,十多分钟后就到了新都桥,看着国道两边的景色,感觉很惊喜,这是我熟悉的新都桥藏区风光,却更为灵动秀美。小河静静流淌,岸边白杨树和石砌藏屋错落而立,祥和美好。虽然天气阴沉,没有光影,但仍然很吸引人。上次来新都桥的时候,可能因为318国道上尘土飞扬,竟然完全没有留意这一段。

到新都桥镇上已经下午1:30,吃过午饭后,又开始了漫漫翻山路。首先是海拔4412米的高尔寺山,前段公路两边山体上植被丰富,色彩斑斓,秋意盎然。随着海拔升高,山体被高山草甸所覆盖,茫茫大雪飞洒。

① 行驶在成都至雅安的高速公路上
② 从泸定到康定的路上
③ 康定县城
④ 康定至新都桥绕行了一段土路
⑤ 折多山上大雪纷飞
⑥ 途径康定机场
⑦ 终于看到指向新都桥的路标
⑧ 新都桥藏区的小桥流水人家
⑨ 高尔寺山

 
盘旋高尔寺山约1个小时后下来,就进入了雅江,只见国道两边的藏房和庄园造得又气派又漂亮。雅江是松茸之乡,因此这里的藏民非常富有。沿雅砻江峡谷行驶约半个小时,就到了雅江县城,楼房紧挨着依山而建,山脚下,雅砻江犹如一条碧玉的缎带环绕着县城。

稍作休息,又开始了4000米海拔以上的翻山越岭。行驶在剪子湾山时,甚至下起了冰雹,能见度很差。小许告诉我们川藏线夜间经常会遇上抢车的,很危险,尤其是剪子湾山这一带。没想到还真让我们碰上了,还是在大白天。不过不是抢我们,而是前面的一个大货车。在一个开阔的山坳间,这辆大货车被两辆藏民的摩托车拦截,大货车司机看到我们的车开过来冲我们大喊“打劫!快报警!”,刚要拨电话,藏民看到后面远远有几辆大货车跟上来,就骑上摩托匆忙逃跑了。

一路上昏昏沉沉的几个旅伴因为打劫的事热烈讨论了一番,不一会儿又昏睡过去。而我也明显感觉头胀、疲劳、犯困,尽管如此,还是坚持保持清醒状态,帮着司机小许观察路况。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觉得走一次川藏线不容易,一定要亲眼见证每一段的景色变化。

雨雪交加中翻山越岭又行驶了1多个小时,可惜壮阔的景色被浓重的雾气所掩盖。开到高处,突然看见山谷间云雾翻腾,如临仙境。立即停下车,本想走近前拍照,可是一打开门,寒气逼人,高原反应令我提不起精神,于是只能摇下车窗按了几张。当然很遗憾避不开那碍眼的电线,真是彻底违背了我的创作精神。

终于过了卡子拉山4718米的垭口,前方天空露出一丝光亮,经历了两天的雨雪冰雹,不知理塘的天空是否已经放晴。到达理塘县城是7:30,天已经完全黑了。“世界高城”理塘海拔4000米,在这里留宿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但是这两天的路途已经让我们感觉很疲惫,实在不想再继续赶夜路。于是决定就此住下。当晚我头胀肚子胀,没胃口没力气,不吃不喝,不洗不擦,到酒店房间倒头就睡,可是整晚头疼得完全难以入眠,也无力翻身,就一直蜷缩着、忍受着……

回顾川藏南线的第二天,一口气翻越4座4000米以上的高山,分别是折多山(4298m)、高尔寺山(4412m)、剪子湾山(4659m)、卡子拉山(4718m),海拔越来越高。天气也如路况般复杂多变,一天中经历了四季。

① 雅江的藏房和庄园造得又气派又漂亮
② 行驶在雅砻江峡谷中
③ 雅砻江像一条碧玉的缎带环绕着雅江县城
④ 翻越海拔4659米的剪子湾山时,甚至下起了冰雹,能见度很差
⑤ 公路在卡子拉山的高山草甸上蜿蜒
⑥ 到达海拔4718米的卡子拉山垭口,前方的天空终于露出一丝光亮
⑦ 卡子拉山的山谷间云雾翻腾,如临仙境(请忽略画面中那根碍眼的电线杆,虽然我也可以ps掉,但…还是留着吧)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